常州大学:精准对接在“一中心”建设中有所作为
常州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引进植入最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标准和机制,致力集聚一流的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抢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制高点,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十年磨一剑,高校科研成果精准对接产业,常州地方高校在这样的路径中成为“一中心”建设中的生力军。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发布最新一期Nature Index (自然指数)排名(基于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数据),常州大学在内地高校排名第45位,在江苏省内紧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位列第5位,继续保持了排名稳居内地高校前50强、江苏高校前10强的良好态势。
顶天立地搞科研,精准服务促转化,常州大学校长陈群介绍说,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企业的“科技后院”,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工作者的主体创造性,实现专业和行业发展的互相渗透,善于使用“地方话”服务本土,才能在产业迈上“双中高”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为。
开动最强大脑,让成果走出象牙塔
打破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独家垄断!这一成果来自常州大学宋国强教授,他领衔研发的新型肟酯系列高感光度引发剂及清洁生产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件,其中4件已经授权,PCT专利3件,其中2件专利已经进入日本、韩国、欧洲国家阶段。
争高级别项目、出高水平成果、筑高层次平台,努力将产学研特色转化为学科和科研优势,这是常州大学产学研的工作思路。常州大学以授权发明专利411件居全国高校第34位、江苏高校第7位,进入全国高校排名50强。
该校制定了严密的科研管理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给予相应的奖励。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等方面建立经常性沟通的互动协作机制,形成倍增效应。在常州大学,有着一个高校并不多见的机构——产学研合作处。“我们的工作就是全面提供技术需求传递、成果宣传与转化、科技对接活动策划、教师与企业合作监管等各类管理和服务。”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陶国良为了当好“红娘”,每年都要不断往外地跑。
让成果走出象牙塔,常州大学与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常大有机化学研究所深度研发与合作,已在全国建立了12个收购点,每年可控“地沟油”并转化生产近30万吨。九福来集团公司与常州大学一项关于“使用芦荟制备促进刺激雌激素分泌的冻干粉针剂方法”的国际发明专利,在PCT国际专利联盟被获核准,新产品投入市场后,能明显提高人的免疫力,其抗衰老作用等功效将逐步显现。
让科研“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常大启动了“产学研111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乡镇、企业挂职;建立100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学校每年拿出200万元资助教师外出学习。钱俊峰等5位年轻博士就被派到扬子石化公司实践,新进的博士,要进入企业实习半年到一年,是常大的传统。“学校派出去的教师很多是‘科技镇长团’的成员,一般他们的任期只有一到两年,但常大任期三年的就有好几个,因为地方上总是要挽留他们。”陶国良介绍。
产学研创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创新。近几年,常州大学的科研正从个体、单一团队的“单打独斗”向多学科团队之间的“抱团取暖”转变。“截至目前,常大已建成了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常州现代服务业等59家实体研究院。”
创新制度供给,产业创新引领新常态
日新之谓盛德。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四个对接”,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常州大学加大制度创新供给,80%以上的课题来自企业,90% 科研经费来自产业,形成了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促成创新与创业水乳交融,科技与产业比翼齐飞。
发现机制。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明说,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常州大学就开始研究生物柴油,一直寻找合适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己在石化领域的特色优势。陶国良坦言,到市场上发现课题、转化项目,打通需求、发现、转化的价值链,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品牌。
合作机制。早在2011年,首期投资800万元的联想控股精细化学品研发中心正式进驻常州大学。与以往层次的校企合作不同,联想控股的研发人员直接进驻常州大学,在煤化工等领域联手高校开展深度研发。“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是常州大学首个博士点,依托常州天合光能公司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掌握了“高效低成本”等核心技术,也为企业发展拓宽了空间。
转移机制。“技术转移也要关口前移。”作为地方高校,常州大学扎根常州、扎根长三角。截至目前,常州大学已与20多个市、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1200多家企业洽谈并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1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为学校首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介绍,“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建设好常州大学科技园,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利用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平台,推进常州主导产业优化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推进与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国际研究水平;进一步推进“城乡矿山资源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万物生长,让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基因
常州大学8名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发明了更适合生产硝基胍的微通道反应器,并设计了相应的工艺路线,该项目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目前,常州大学已经为该项目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与当地一家化工企业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转让费达1000万元。
该校把创新创业作为学业规划的重要抓手,搭建了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3D仿真实训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参加“挑战杯”竞赛不断传承创新精神、构建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人才。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常州大学的参赛作品全部获奖。
常州大学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大胆试水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新机制,学校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大学生创业社区以传承创业和协同创业为理念,构建形成了以“创业社团+创业项目+创业学生”的大学生创业传承机制和大学生“校园创业诊所”为依托的大学生“协同创业”跟进培育机制,让大学生创业项目能够“办起来”、“活下来”和“传下去”。
新华日报原文地址:http://xhrb.jschina.com.cn/mp3/pc/c/201609/30/c218669.html
交汇点转载地址:http://xh.xhby.net/mp3/pad/c/201609/30/c218669.html(编辑 包海霞)
下一篇::常州大学开展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专题调研
- 我校与香港大学开启口腔医学深度合作
- 武汉大学西南研究院落户蓉城
- 武大学者首次在体外重修葡萄糖代谢通路
- 媒体海师海南日报海师大“赓续线”为海南培养好先生
- 西南大学资深教授黄希庭受聘我校兼职教授
- 海南大学洪江鹏荣获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良好门生特等奖” 实现零的突破 | 海南大学 | Hainan University
我有话说
成人高考
最新文章
- 1我校接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12月15日下午,我校接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2我校召开“南京工业大学对口
12月16日下午,我校召开“南京工业大学对口支......
- 3我校19项成果获得2016年淮安
<!-- /*FontDefinitions*/ @font-face {fon......
- 4校向导到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
12月16日上午,副校长张有东一行到江苏井神盐......
- 5先辈制造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
12月17日下午,先进制造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1我校孟珍同学、彭晓蓓老师分别荣
6月16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2015江苏省...
- 2陈骏校长看望2016级新生
8月27至28日,3200余名本科生、5300余名研究...
- 3中国青年报苏州大学创新支教课,为
日前,在距江苏苏州1600多公里的贵州省沿河土...
- 4校领导率队调研上海交大双创示范
7月29日,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建院士、校长...
- 5科大微龙·苏州大学“东吴杯”第五
由苏州大学、共青团苏州市委联合主办的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