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苏高校

张洪程问“稻”四十年

时间:2017年01月18日 信息来源:扬州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40年:从1975年大学卒业留校工作,到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埋头只做一件事:问“稻”。

  40年,青丝变白发,不改的是问“稻”的痴迷与执着;40年,容颜沧桑,情怀不老,不改的是本身作为农业科技人员的身份体认,和心系天下粮仓的责任担当。

  40年,他以坚韧守望梦想:从创建南方稻区少免耕与抛秧为主体的轻简化耕作种植技术系统,到构建水稻丰产定量化种植技术,再到创建标准化育秧、正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种植技术,始终站立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潮头。

  

  让农夫直起弯了几千年的腰板

  黄昏时分,斜阳的余辉给广袤的旷野镀上了一层醒目的金色,远远地,一位老农牵着耕牛走来……“太美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歌颂道,“在中国,我又看到了一种原始美。”

  时隔30年,张洪程会想起这一幕,依然感到羞愧,作为当时的陪同外国专家考察组成员之一,那刺心的痛使他常常陷入不堪的回忆。水田、老牛、铁犁,中国农业就是如许悄悄地、刻舟求剑地耕耘了几千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夫的辛勤从唐诗里穿越千年一起走来。农业太紧张了,它是经济的命脉;种田太苦了,却又苦得人无处可逃。

  出身农家的张洪程对农业劳作的费力有着深切地领会。他常说:“我是农夫的儿子,靠怙恃田间辛劳的劳作,供养我完成学业,今天我从事的又是农业科学研究,我对农夫、农业、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情感。”

  让中国农夫直起腰板,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亟待解决的庞大课题。1975年,大学卒业留校工作,开始从事农业科研,张洪程把本身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就对准了农业的轻简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大地上,分布在大江南北的22个县市几乎同时展示了一幅鲜艳的田间“天女散花”图:这里的农夫相沿了千百年的弯腰插秧劳作被一项新型抛秧技术所替换。曩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汗珠八瓣的农夫,现在可以“飘逸”地站立在田埂上抛撒秧苗,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秧苗成活快、产量高。这一新型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张洪程。

  水稻抛秧,是他于1985年以来在国内最早体系研究的成果,率先阐明抛秧稻生物学特征,揭示了高产形成规律,创立了适应不同莳植制度的小、中、大苗配套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结束了千百年来弯腰栽秧的历史,进步了劳动生产率。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推广应用逾亿亩,取得伟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6年,张洪程牵头建立《新型耕作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他与课题组的成员勇敢地提出:以少、免耕为基础的一整套新型种植技术代替传统的精耕细作,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想法。

  无数双惊叹和嫌疑的眼光投向了昔时才35岁的他。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少免耕这一当代农业的全新观点以来,一向未能在我国普遍推广,缘故原由在于,少免耕在一些地区造成地力损耗、草害猖獗、作物产量不高不稳,这像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在了人们的面前。张洪程带领课题组决意向它提议挑衅。

  这一课题研究是建国以来江苏省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科研大会战,省科委组织了全省22个科研单位、5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了多条理协作攻关队伍,把项目科学地分解为两大课题与几个子课题,闻名农学家凌启鸿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农学院的院向导担任了行政和管理工作。作为江苏省“七五”攻关课题最年轻的主持人,张洪程倍感责任庞大。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全省各个农区做了大量的试验,测定的数据资料放满了20多箱,分类装订成55卷。多年的开拓、多年的耕耘、多年的苦战,换来了一系列庞大突破。

  该研究率先在江苏不同农区建立了以少耕为主体,少免交替、定期耕翻的轮耕新体系体例。创建了简化、省力、节能、高产、高效的配套种植技术,至1992年成果报奖时,已在苏、皖、沪、浙、赣推广6655万亩,亩节工22.5%,亩增产12.7%,增粮355.0万吨,增长经济效益33.1亿元,1993年获国家科技提高二等奖。

  

  心血润良田,仓满稻米香

  近10多年,“鱼米之乡”的江苏,水稻生产亮点频出:延续多年刷新稻麦两熟条件下的水稻亩产记录;机插稻单产水平和应用面积,都在全国水稻主产省份中居于领先地位……这一系列骄人成绩的背后,倾注了张洪程的伟大心血。

  2002年至2004年,国家延续3年粮食总面积、总产、单产滑坡,针对这一严厉实际,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组织12个粮食主产省,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流3大平原,围绕水稻、小麦、玉米3大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目标,启动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张洪程承担了该项工程的江苏水稻项目,作为主持人,他带领同事们从项目顶层设计到总体实施方案、重点试验设计等一整套计划的制订,以及期间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项目的实施汇聚了江苏水稻种植科技的上风力量,牵头组织了上千人的攻关队伍,并科学组织、优化和谐各子课题的有序运作,使项目在全省26个县市周全实施。

  他把水稻丰产高效研究作为项目实施的龙头,亲从容兴化、姜堰、高邮、如东等不同生态区实施百亩攻关试验。他和同事们赓续在实践中探索水稻高产生育规律、肥水高效行使机理与定量化管理,以这些关键创新为基础,创建形成了水稻丰产定量化种植技术系统。

  他提出的“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正确定量种植模式,在姜堰、兴化先后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亩产实现亩产903.8公斤、937.0公斤的超高产纪录。同时,他把这12字模式制作了形象直观的模式图,并撰写文章到各基地讲课或田头引导,在全省多地延续多年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纪录,该技术成果被专家鉴定认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较好地实现了高产与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和谐同一。

  这项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生产主推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仅2008-2010年,苏、皖、赣、黔、滇、渝累计推广9918万亩。增产640.1万吨,增效近163.50亿元。2011年获国家科技提高二等奖。

  20世纪末超级稻问世以来,与中国水稻所等单位合作,针对机械化莳植秧苗龄小、苗质弱、植伤重,产量不高不稳,机械化难以推进状态,找准壮秧、精插、群体调控为突破口,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机插超级稻高产形成机理,提出了响应的高产途径,破解了超级稻机械化种植高产瓶颈,创建了以“三控”标准化育秧、“三因”正确化机插、“三早”模式化调控为核心的超级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系统,攻克了稳固高产难题。该技术与技术先辈的日本一年一熟机插稻相比,亩增150公斤以上,使江苏水稻单产位居全国主产省第一,被列为全国主推技术,发挥了紧张的引领作用,2014年获国家科技提高二等奖。

  为水稻生产机械化起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目前,江苏机插水稻无论是产量水平与技术水平,照旧应用面积与应用结果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如何实现粮食无公害优质化生产,从而提拔消耗者的生活质量和农夫的增产增收,国家将其列为“十五”庞大攻关项目之一。全国有17家重要农业科技单位参与竞标,张洪程的水稻无公害优质生产及其产业化研究项目一举夺标。

  紧扣水稻“优质、无公害、高效、产业化”关键题目,他带领团队研究阐明了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提出了江苏优质品种布局区划。从控制外源污染和有害生产资料投入,执行监测与定期评估环境质量等方面,建立了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控技术。研究提出了稻米品质生态调控,生物农药替换、化学农药减量的病虫无公害综防等关键技术。集成了不同稻区水稻无公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系统,制订了响应的生产技术规程。以“企业+X+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提拔了“双兔”等绿色稻米品牌及其产业。该成果获得了教育部科技提高二等奖。(通信员 吴锡平 本报记者 过国忠)

上一篇:校党委理论学习中间组传达学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下一篇:黉舍开展首届“大门生基础文明建设月”运动
(作者:佚名 编辑:扬州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