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苏高校

高擎“科技兴农”的大旗——扬州大学“农科教结合”服务三农纪实

时间:2016年04月17日 信息来源:扬州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去年底,作为国内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专家,张洪程教授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这是继刘秀梵后扬州大学又一位“土生土长”的院士。

  “多年来,我们在坚持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服务三农接地气,走出了一条“农科教结合”的特色之路的同时,培养出了一支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队伍。”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告诉记者。

 

潜心“问”农,勇立农业科技创新潮头

  去年9月底,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扬大顺利通过立项建设论证,这标志着该校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有了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

  翻开扬大百十多年的发展史,“让农业更强、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的思想一直贯穿其间。在扬大,聊到刘秀梵院士,师生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早在10年前,由刘秀梵院士团队研发的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经推广使用后就累计减少因该病引起的经济损失近300亿元,这也是近5年来国内第二个获得此级别注册证书的产品。

  刘秀梵只是“潜心问农”的扬大人的代表人物之一。除此外,“扬州鹅”、“京海黄鸡”、现代版“金带围”芍药品种……扬大农科人始终挺立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潮头,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扬大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继续位列ESI排名全球前1%,且位次不断前移。尤其是,兽医学、畜牧学在全国第3批学科评估中跻身前10强,预防兽医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

 

齐心“务”农,将根系扎向田地出成果

  又是一年稻花香。去年11月初,从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传来喜讯,由扬大牵头实施的甬优2640钵苗精确机插百亩超高产栽培项目经过实产验收,平均亩产987.8公斤,最高田块达1017.7公斤,亩产再创历史新高。

  这组数据来自于张洪程院士团队,从创设水稻抛秧到创新精确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从建立轮耕新体制,到机插水稻稳定高产的攻关,再到创立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张教授潜心问“稻”40载,被人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与张洪程一样,张瑞宏教授同样也是一个疯狂的“农机痴”,为了攻克秸秆还田的技术难关,张瑞宏数年来一直奔走在田间沟头。去年6月份,他所开发的我国首台“深旋耕埋茬播种深施肥复式作业机”正式量产,这项成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扬大重点推进“粮食丰产工程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科技入户”等“服务三农”项目。3年来,学校累计派遣近40名教师教授挂职“科技副镇长”或村“第一书记”,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突出单位”。

 

一心“向”农,把服务三农当作新使命

  2013年底,中国首部以个人名字命名、反映基层农技干部的电影《渠立强》感动苏北大地。电影取材于全国道德模范、江苏丰县土肥站站长、扬大校友渠立强。自2008年患病以来,渠立强硬是凭着“斗士”的精神,完成科研项目近20个,举办技术讲座200多场,培训农民15750人次。

  无独有偶,被乡亲们誉为“心中最可爱的人”的薛元龙扎根农村二十余年,把自己的黄金年华和满腔赤诚,全都交给了三农事业,而他的一句“我不能顶天,也要立地”的誓言则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从帕米尔高原“白衣圣人”吴登云,到坚守麻风村十余载的董淑猛,扬大农科人才薪火相传,情系三农,平凡而伟大,朴实而崇高。

  2010年以来,扬大先后与江苏张家港、常熟等地签订合作定向培养协议,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为地方培养“村来村去”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近3年来,学校累计培训农村基层专业人才近8000人次,超过1000名医科毕业生赴县级及以下医院工作,有近600名师范专业毕业生站在了农村中小学的讲台上。

  “服务三农是扬大人共同的使命,我们将秉持‘坚苦自立’的校训,磨砥刻厉,将新农村建设的美丽蓝图绘到底。”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过国忠 陈森青)

报道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2/05/content_331262.htm?div=-1

                ——2月5日《科技日报》第07版

上一篇:让虚拟仿真融入实验教学——扬州大学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侧记
下一篇: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近期先后报道我校
(作者:佚名 编辑:扬州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