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苏高校

加快“双一流”建设思想大讨论一名青年教师对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8年04月21日 信息来源:南京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南京大学15 个学科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是南大人多年积淀、励学敦行获得的一定,来之不易,弥足爱惜;更是南大人不忘初心、雕琢前行的鞭策动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7 年12 月26 日,《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颁布,为南大“双一流”奋斗征程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奋发人心!我是一名南大本科卒业生,海外肄业多年后,2013 年通过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回母校任教,面对黉舍发展蓝图,迎着历史性机遇与挑衅,不禁心潮澎湃、沉思遐想。作为地道的南大人,结合本身十多年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与五年多来南大任教的切身感受,我也从一名青年教师的视角,就几点粗浅的思考略述管见。

(一)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交叉”

众所周知,“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而纵观世界学术前沿,我们发现近年来很多庞大科研发现都是在交叉学科领域获得,这无疑是学科建设中值得细致的。比如纳米科技,它交叉了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电子等多个学科;又如人工智能,它涉及了计算机、数学、信息、物理等大多数理工学科。世界一流大学每每会围绕新兴的交叉点设立交叉研究中间,把来自不同窗科背景的科学家物理位置上放在一路,促使大家赓续研讨、碰撞火花、组织团队、承担科研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诸多富有活力的交叉学科研究中间。近几年来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大型、超大型科研项目也正在倒逼各个学科走出本身的“一亩三分地”,校内、校际不同窗科“强强联合”,形成学科交叉团队,开启原创性的研究。

南京大学以基础研究为特色,以文理综合为上风,恰好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黉舍层面自上而下的组织,与课题组层面自下而上的自觉结合、“破土而出”,两方面一样紧张。建议在现行体系体例下进一步突破,创造一套更为开放的支撑、考核办法,倾力培育,从而能让南大在新兴交叉点上赓续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公共大型仪器平台

与很多同事交流时,会谈及一个比较具有共性的话题——国内高校的公共大型仪器平台效能还有待进步。事实上,国内重点高校大型仪器公共平台的设备投入已经不低于、甚至高于国际高水平大学。其效能不高的重要缘故原由,大约来自两个方面:(1)依然缺乏超大型、独有型仪器,一些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降低了经费的使用服从,对庞大前沿科研的支持力度依然不足;(2)缺乏在学术委员会(由相干学科专家组成)向导下的高水平实验技术团队,这支队伍不仅能维护、维修大型设备,还能够根据需求开发仪器新功能。

正如一支好的足球队不止必要好的先锋,还必要好的后卫和守门员作为支持与保障。公共仪器平台以及响应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正是取得前沿技术研究成果的紧张支持与保障。在国内公共仪器平台建设普遍不理想并显明成为学术发展瓶颈的今天,如南大能够率先破局,不但能实现资源的更有用行使,更能调动不同岗位积极性,各展所长,从而形成一支更有用率、更具创造力的队伍。

(三)人员引进、考核评价指标的细化与多元化

大多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引进人才时都会稳重地考虑人才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研究方向的差异性、互补性,会避免在统一个详细研究方向上引进多个重复的人才或团队。即使在打造上风学科时,也是在整个学科或大方向上,分批次引进研究方向雷同但同时相互增补、相互支持的人才或团队。这对于南大如许体量并不占优,岗位编制珍贵的高校,尤其值得借鉴。

响应地,不同窗科方向具有不同的研究周期,不同分工决定了不同的工作侧重,人员的选拔、考核、评价系统也就应该有所不同。遵循学科特色和规律,坚持从学科来到学科去,在“双一流”人才制度建设中,建议可以考虑更广泛、更深入地听取各学科专家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多元化考核评价指标。

建设“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凭借的是我们每一个南大人对黉舍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寻求。“诚朴雄伟”为引领,“仁,智,勇”为支持,我们矢志前行!

衷心祝愿我们的南大为中华民族实现巨大中兴谱写极新篇章!

(作者为南京大学当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

上一篇:加快“双一流”建设思想大讨论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中的研究生人才培养
下一篇:省委统战部调研组来我校调研高校统战工作
(作者:佚名 编辑:南京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